提起彩塑,人们很容易想到敦煌石窟彩塑、泥人张彩塑,他们凭借色彩鲜艳、造型精美、保存时间长等特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郊区河底镇苇泊村村民史淑惠“玩泥巴”仅3年,就独创出自己的风格,还成了区级非遗项目“彩塑”代表性传承人。本期“游郊区·听故事”带您走进史淑惠家,一起感受她用热情和巧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彩塑技艺。 初学 广泛汲取“养分” 彩塑原料、工具、书籍、作品等占据了史淑惠家的很大空间。这足以看出她对彩塑的痴迷。 “80后”的史淑惠,原先是一名幼师,和彩塑结缘仅3年时间。“几年前,我辞职在家带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手工灯笼、布艺拼贴做过不少。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彩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史淑惠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史淑惠着了魔似地开始学习。“彩塑,中国民间手工艺之一。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原料,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着色,就可制成彩塑。”翻开笔记本,史淑惠找到了她最初查阅彩塑资料时摘抄下的这句话。“我也没正经拜过师,就是看书、上网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介绍,看视频自学颜色调配和彩塑技巧。”史淑惠说,“想要做出传统彩塑,原材料就要用特制的胶泥。好原料不易得,我就用软陶替代,开始尝试做。” 虽说有些美术功底,但史淑惠刚开始上手软陶彩塑时也经常碰壁。“练基本功很费力,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颈椎、腰椎疼是常有的事,我拿工具的几个手指偶尔还会发麻。”史淑惠笑笑说。当然,在创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是比例失调,就是烤制失败。史淑惠总嫌自己进步太慢,但朋友的鼓励、家人的支持,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几个月下来,史淑惠终于做出了一批自己满意的作品。“投入的时间越多,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喜欢这门艺术。后来我还专门拜访了很多省内外彩塑艺术家,看了他们精细的手艺和精美的作品,我更坚定了继续钻研下去的信心。”史淑惠说。 创新 保留艺术之“魂” “人们常说‘塑绘不分家’,想要做好彩塑作品,首先要学好绘画。开始时,古代仕女、戏曲人物、名人肖像、卡通人物是我描摹的内容。画面比例、明暗对比、人物神韵样样关系到做出来的彩塑作品是否传神,越微小的彩塑作品越考验细节处理的功力。”史淑惠介绍。 “文胸武肚、武将没脖、女人无肩”“想要笑,眉开眼弯嘴上翘”“想要惊,眼圆嘴圆八字眉””……这些“口诀”,史淑惠早已了然于心。寥寥数笔,一位威猛武将跃然纸上,史淑惠新创作的一尊彩塑的底稿便完成了。
做好彩塑工艺品,要下得了苦功夫、坐得了“冷板凳”,更要有创新、有突破。这两年,史淑惠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阳泉本土文化,开启了既传承又创新的创作模式。之后,《西游记》《地道战》《石评梅》《刘备山》等相继诞生,其中不少作品还在市文博会上亮相。
入了软陶彩塑的门,史淑惠越走越稳,渐渐从简单的模仿开始转向原创。史淑惠家中的彩塑作品展示柜中,有一排捏出来的“美食”——“烤红薯”“海鲜大餐”“过油肉”等,造型精美逼真,让人垂涎。这样的仿真菜肴,是史淑惠最近尝试的创作方向之一。
史淑惠的丈夫郭瑞平说,之前的好多作品,她就是按照网上的教程做,做到八九分相似就很满意了。后来,她发现一味地照搬照做很没意思,就开始琢磨着做一些特别的。家人朋友有时也会帮她想有趣的主题。今年年初,她做了一组反映抗疫主题的作品,有《“逆行”者》《钟南山》《悟空战“疫”》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