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是人类利用的全新“人造材料”,是人类用火以后的产物。所以陶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和技术条件下产生,并表现出对物质环境的改造能力。陶器是用黏土烧制的用具。由于黏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形,最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形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形法。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器,但烧制温度只有℃C~℃陶质粗糙松散。公元前年至公元前1世纪,烧制陶器温度已达℃,生产出有图案花纹装饰的彩陶。商代开始岀现胎质较细洁、烧制温度达℃的印纹硬陶。战国时期盛行彩绘陶,汉代创制铅釉陶,为唐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打下基础。晋代杜育《莽赋》中“器择陶拣,出自东偶(瓯)”,首次记载了陶茶具及其产地。至唐代,经陆羽倡导,茶具逐渐从酒食具中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系统。陆羽《茶经》中记载的陶茶具有熟盂等。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茶具的发展走向髙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享誉世界艺林。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据说紫砂陶艺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艺)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此外,还有各种紫砂器工艺品。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纯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
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
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宜兴紫砂茶具紫泥色泽紫红,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成型后放在℃高温下烧制。产品有茶杯、茶壶、茶托等。紫泥矿物组成属含铁的黏土一石英一云母系,烧制后形成颗粒细小均匀的团粒结构。内部的双重气孔使紫砂茶具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为宜兴特有产品。
紫砂壶:飞鸿延年宜兴紫砂壶按其外形分类可分筋纹(又称筋瓤)、几何(又称素货)和自然(又称花货)三类。筋纹类犹如植物叶中之叶筋纹,以线条装饰;几何类即以方圆几何形造型;自然类以梅桩、南瓜、花果、飞禽走兽作造型。宜兴紫砂茶具工艺技术是在东汉烧制陶器的“圈泥”法和制锡手工业的“镶身”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宜兴市鼎蜀镇羊角山古龙窑遗址发掘的紫陶残片表明,紫砂茶具初兴于北宋,胎质较粗,造型多为传统实用器皿,体形大,制作不及后代精细,其中壶类多用作煮水或煮茶用。明清时期为紫砂茶具制作的兴旺期。明永乐帝曾下旨造大批僧帽壶,推动了紫砂茶具的发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宜兴紫砂壶名家始于明代供春,其后的四大家,即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均为制壶高手,作品罕见。尤其是时大彬作品,突破大壶格局,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味,有“千寄万壮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说。同代李茂林用“匣钵”法,即将壶坯放入匣钵再行烧制,不染灰泪,烧出的壶表面洁净,无油泪釉斑,色泽均匀一致,至今沿用。清代名匠辈出,陈鸣远、杨彭年等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工艺渐趋精细。康熙时曾在紫砂器上试烧珐琅彩,雍正以后有紫砂胎的粉彩器及描金器。近代、现代有顾景舟、蒋蓉等承前启后,使紫砂壶的制作又有新发展。紫砂茶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和珍贵的收藏品。
除江苏宜兴外,浙江的嵊州、长兴、河北的唐山等均盛产陶茶具。